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不知不觉,麦收时节到了。现在的麦收由之前的多人作战转变为现在的一台联合收割机单一作战,但是这种传统的麦收方式一直延续在我们的记忆中,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回味一下什么是星罗棋布的麦场、顶烈下的草帽、高高扬起的木锨……

这应该是70、80、甚至9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现在除了部分山区还在用镰刀手工割,平地方的人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割好的麦子装上独轮车推回家

那时候的打麦,现在有些农村还能看到这样场景

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帮大人张口袋,一股土腥味,还是忍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往里灌。

那时候看着大人把麦秸一层层堆起来,觉得好厉害。

扬麦场景,那时候还可以用的是四轮拖拉机带着风扇,风老大了。更多的时候只有等到起风的时候才能扬麦子。

现在老家已经看不见这样的土坯房了,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了艺术了。

趁天还没黑,大家争分夺秒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夏天的雨水说来就来。

收割麦子,是全家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

脱粒后绵软的麦草需要有技术的农民在上面一层一层的堆积成优美的形状,以便后来作为家畜饲料或烧火做饭用。

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柴屑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

小孩子无忧无虑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麦堆上,尽情的玩耍。

晒麦子,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大场了,好怀念以前的大场,晚上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晚上装起来,白天又倒出来晒,一遍又一遍的暴晒,一直到全部晒干,每一粒小麦蕴含着农村人的汗水与辛劳。

这样子的收割场景,不知道你还能想起些什么……

早上把割回来的麦子散落到场里,先让太阳暴晒,然后一遍一遍的翻,等到下午太阳把麦秆晒干了,再让拖拉机一遍一遍碾,直到麦粒与麦杆脱离。

没有风扇的,通常靠自然风,好像没风了,等一下。

收回来没碾的麦子,这是机器收割的,杂乱一片。

那时候只有少数有条件的用电风扇扬场。

这这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是农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还要有一半交公粮。

对于麦粒与麦秆没有分离的,进行车辆碾压分离,这个还有印象吗?

对于装好的麦粒,人人帮忙,小朋友也来了……

在晒麦的同时,我们要不耐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趟麦,这个可是小编小时候的最爱呢

印象深刻的捆麦,唉,这个活儿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这么得心应手呢……

这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是农民朋友一年来的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爱惜粮食,从自我做起……

这一系列生动的场面,将成为过去20年中国农民夏忙辛勤劳作的活化石。谨以此片献给现代父母们,教育下一代,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