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廖垣
学术主持:高士明
项目策划:高初
展览指导:刘畑
总体协调:魏潇洋
项目顾问:牟森、白建国、郭鹏、姜建
策划团队:齐萌、陆怡舟、伍舒扬、陈晓琼
田野及创作参与:Afonenkov lvan、李颖、卢睿洋、孙梁奥越、魏珊、吴穹、吴鼎
特别感谢:张学增、牛岭山庄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摄影文献(SACP)
展览时间:2015.12.24 14:00--2016.1.20
展览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4号楼204
“红旗渠”行走脚注
“红旗渠”首先意味着一种距离。两个引号之间的距离,一个名称激起回声。历史的影像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正如所有的星光都来自亿万年前,观者永远是迟到的人。行走,就朝向着这不可跨越的距离,问题和回答之间的距离。
它是长度七十公里的石筑水渠,它从一个县级工程,成为了国家级的精神象征,它凿穿天险太行山,被誉为“人间奇迹”。把工程、神话、肉体和石头,还有无数劳动者的名字混合,这就是“红旗渠”,一段遥远的影像。它的确是一部四十五年前完成的电影的名字,在那里面,口号嘹亮,然而日益陌生。
2015 年11月,我们一行十数人重访它的源头,在其上行走。此刻的“红旗渠”,是一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门票通票100元,在2006年它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目击历史成为了旅游,独特的历史任务锻造出的主体也如同一颗老茧,在磨砺中生成,却又悄然消逝。
这番短暂的行走,只是未来长达两年的项目的起始,数行零散的“脚注”。而将要到来的漫长“问渠”求索,或许可从并未远去的历史能量中,引来对现实的鲜活滋养。正如当年的河南林县人,从家园走向水源,再把水引向干涸的土地。
关于
“红旗渠”行走脚注展览,基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2015年10月底至11月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下乡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视觉中国研究院的老师和学生从山西红旗渠源头出发,沿红旗渠绕太行山的渠上线路行走至河南林州,以实际探访和身体感受为起点,拉开了探访红旗渠的序幕。
采访红旗渠特级劳模任羊成
采访任羊成夫人
红旗渠实地调研
红旗渠对面的村庄
红旗渠和浊漳河
红旗渠实地调研
和当地人聊天
听南丰村人讲当年的故事
此次红旗渠调研,是红旗渠研究两年计划的一个开端。围绕着红旗渠精神和历史,未来还会有更多计划和项目,我们将继续深入每个村庄沿线,将红旗渠精神和与当下对话的调研不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