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残疾人,右臂残缺,右腿行走不便,却始终心系百姓冷暖,热心公益事业,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在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干出了正常人都难以干成的事情;
他担任村支书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千方百计筹资140余万元,仅自己就从家里拿钱60余万元,带领群众硬化道路、修筑水池、建停车场、建文化大院,使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早日把小山村建成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红色教育基地,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了却大哥生前的遗愿。
他,就是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生有。
临危受命挑重担
盘龙山村地处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该村现有在册人口200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70人。
盘龙山村有王氏三兄弟,老大叫王自有,老二叫王金有,老三叫王生有。他们的故事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中广为传颂。
担任村干部的老大王自有数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改变山村群众的生存条件,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带领群众修路引水种药材。盘龙山村的面貌逐步改善,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2013年6月,王自有为硬化通往东垴自然村的山路奔波操劳。6月17日傍晚,王自有从林州市区回到任村镇,叫上他与邻村的两个沙石运输户商议沙石价钱和运费的事,想着把价格再降一降。谁想到,王自有突发心肌梗死过世,一个为山里人操劳了近50年的好干部就这样走了。
“20年前,盘龙山村最多时有500多口人,可是这些年,年轻人大量外迁,现在户口在册人口还不足200人,常住人口仅有六七十人,还多是老人。留守的老人谁来管?往后村里怎么发展?”王自有离开了,村委会主任王增喜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是啊!王自有带着太多的遗憾突然走了,他还有很多心愿未了: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的道路虽拓宽了但还没有硬化,蓄水池渗漏严重需要改造,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没有建成……
王自有去世后,村党支部书记职位一度空缺。任村镇党委经过认真走访,盘龙山村干部群众一致要求王自有的三弟王生有回村挑起这付担子。任村镇党委多次派人做工作,请王生有回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58年出生的王生有,年轻时参军入伍,复员后落户到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多年来经营货运,生意做得很是红火。家中两儿一女都已成家,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安逸。
一听说要让他回老家当干部,王生有的老伴儿、儿女齐声反对:“咱不缺吃穿不缺钱,出来都几十年了,到底图个啥啊?再说咱都快六十的人啦,来回折腾,你的身体也顶不住啊!”2002年,王生有跑运输时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不幸失去了右手,右腿也严重残疾,走路很不方便。
面对镇党委的邀请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想想大哥未竟的事业,王生有一开始也很是矛盾。
“咱是一名党员,盘龙山是咱的根啊,当人不能光顾自己的小家,人不能忘本。”最终,王生有说服了儿女、老伴儿,于2013年10月20日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接过了大哥的担子。
从此,王生有拖着自己残缺的肢体,用超出常人的意志,带领盘龙山村党员群众改造山村面貌,短短两年多时间,使小山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一心为民谋福祉
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去世前一直在为硬化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4公里长的山路奔波,耗尽了心血,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上任伊始,王生有决心把这项工程进行到底,以此告慰大哥的在天之灵。
硬化道路需要一大笔资金,村里几乎没有一分钱,怎么办?
“这钱我来出,我曾答应过大哥,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一语定音,也给王生有吃了一颗“定心丸”。
王金有在焦作市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多年,组建了焦作市金德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可是,他始终牵挂着家乡,不惜财力支援家乡建设。
在修筑盘龙山至阳耳庄的盘山公路时,王金有出钱出工具全力支持。2012年,大哥王自有想借林州市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东风对村里的一座水库实施技改,以方便群众灌溉农田,王金有得知情况后捐款10万元。2013年,村里硬化通往东垴自然村的道路,对村口的古树白皮松和古庙进行保护,王金有再次捐款80万元。
盘龙山是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帮扶村。在纪委、监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二哥王金有的帮助下,王生有拖着残疾的身体跑前跑后,多方奔走,工程于2013年10月24日动工,奋战两个月后顺利完工。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村民们打心眼里感激王家三兄弟。
“真是公路通、百业兴,山外的药材贩子经常来我们村收购中药材,价格也提上来了。这季节,我们村产的杏儿、李子和吃不完的鲜菜也能运到山下,换个零花钱。”该村村民王根旺很是高兴。
王自有生前,带领村民千方百计修筑硬化了盘龙山村至阳耳庄村的盘山公路。由于路陡弯多,没有安全防护措施,行人、车辆经过时没有安全感。2014年11月,在帮扶单位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盘龙山村开始修建防护墩。王生有带领村民就地取材,把扩路时开采的大石块摆在路边当防护墩。为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像当年筑路那样,在工地上生火做饭。
当年12月底,防护墩工程竣工了。村委会主任王增喜说:“整个工程共花费30多万元,村里没钱,资金还没有到位,王生有先兑现了8万多元工人工资,余款也由王生有个人出资垫上了。”
施工期间,身体残疾的王生有严把质量关,亲临现场指挥。盘山路坡陡弯急,开车上山正常人都得小心翼翼。他一个没有右手的残疾人开车上山,就更让人操心。
“每次回盘龙山,我都要想法给老伴儿撒个谎,怕她担心。现在盘龙山发生了恁大的变化,家里人终于理解了我,都觉得很值得。”现在,王生有觉得骗家里人还有点不好意思。
吃水难一直是困扰盘龙山村的大难题。在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王生有又筹资20余万元,于2014年秋天开始,带领群众在村里新建、翻建了3个蓄水池。现在这三个蓄水池全部投入使用。王生有说:“3个蓄水池都用起来,全村人吃水就不发愁了,还能灌溉农田。”
矢志不移美山村
盘龙山村地处太行山巅,风光秀丽,山峰奇特,特别是保存完整的的古村落,原始古朴的石墙、石街、石板房,更是吸引着众多驴友的目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和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五六十万公斤粮食和物资秘密存放于该村,村民悉心保管,颗粒归公。人们亲切地称盘龙山村为“红色粮仓”。
王自有生前,就一直想把盘龙山村建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他带领村民修路、种植花椒、核桃树,绿化山岭,都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王生有时刻牢记大哥的遗愿,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在盘山公路上修筑了防护墩后,王生有自己出资2万元,在路两边种上了树木,在路上设立了标志牌,请人雕刻了石碑,还专门建设了几处观景台。山上一片翠绿,山下红旗渠蜿蜒曲折流向远方,山路弯弯犹如一条长龙煞是壮观。
盘龙山村口屹立的那棵千年白皮松,如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着盘龙山村的变迁。王生有对这棵古树进行了保护,修筑了围栏、台阶,并定期进行浇水、养护。现在,这棵白皮松不仅成了盘龙山村的标志,也成了外地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
两年来,王生有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不停步,种植花椒树、核桃树、柿树等经济林木700余亩,发展中药材200余亩,既绿化了荒山,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2014年,王生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危房改造项目,村里20户人家每户领到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补贴资金,对破旧的房屋进行了维修。这也为下一步发展农家乐奠定了基础。
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2014年,王生有千方百计筹资10多万元,建设了村里的文化广场。2015年,王生有又自筹资金10万元,拆除村口废弃猪圈羊圈20余座,建成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山外游客停车创造了便利条件。
2013年和2014年的重阳节,王生有自己出资5000多元,为村里的老年人庆祝节日,发放大米和食用油。
盘龙山村今年71岁的郭双凤老人乐呵呵地说:“没想到啊,俺们盘龙山村如今这么好,路通了,水不缺了,生有还给俺们发东西,俺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有盼头!”
王家三兄弟的恩情,盘龙山的父老乡亲永远铭记在心。每到老支书的忌日,老百姓都会自发到他的坟头上烧炷香,表达哀思。
王生有近两年做得点点滴滴,上级党委政府清清楚楚,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14年10月,仅当了一年村干部的王生有就被评为“林州市首届绵柔杜康杯十佳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在林州开了先河。
《河南日报》、安阳电视台、《安阳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盘龙山三兄弟带领群众改变山村面貌的感人事迹。
“我们盘龙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秘密为八路军储藏粮食,有‘红色粮仓’的美誉,生态植被也好,这些年有好多游客来我们村旅游。现在,我们正在发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力争早日把盘龙山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王生有满怀信心地畅想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