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南荒”迎来河南五位省大员

  发布日期:2015-07-17 09:22:04   来源:河南日报   我有话说
 南荒村在哪儿?估计知道的人还真不多。因为它很小,也很偏远,而且如今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名字。它位于安阳林州市的太行山深处,现在的名字叫南丰村。可别小看这个小山村,今天,一场主题为《南荒村,河南百姓抗战的故事》的展览在郑州图书馆正式开展,竟吸引了3位省委常委、两位省政协副主席和来自多个省直单位的数百名干部职工集体前去参观。这个小村在抗战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村故事办“大展”,省领导来了好几位

凌晨5点,安阳林州市任村镇南丰村的近百位乡亲就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起床,坐上了开往省会郑州的汽车。因为今天,一场主题为《南荒村,河南百姓抗战的故事》的展览在郑州举行,而如今的南丰村就是由当年的南荒村更名而来。

上午9点半,一个简短的开展仪式在郑州图书馆举行。让南丰村的乡亲们没有想到的是,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政协副主席史济春、省政协副主席梁静等领导出席了开展仪式,尹晋华做了重要讲话。仪式后,他们还和南丰村的乡亲们一起参观了展览。

这次展览是由省委省直工委、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安阳市委、林州市委主办,郑州图书馆、聚协昌博物馆承办。通过来自南荒村的2000多件抗战文物资料和实物,一副八年抗战期间太行山深处小山村军民合作、全面抗战的原生态图景,在70多年后重现在人们眼前。

南荒村有多传奇,看看这些故事你就知道

南荒村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在抗日战争和1942年夏季反“扫荡”作战中, 太行山上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村。

讲述这些抗战故事之前,先用几句话让你了解南荒村:

它距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只有十多公里;

它是当年进入太行山最安全的通道;

它是八路军129师第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

1942年八路军在村里修建了“抗日渠”;

它是八路军干训队、129师和平顺县物资存放和中转地;

全村所有人家都住过八路军;

全村所有青壮年都为八路军总部运送过物资;

抗战结束后全村多数青年都随解放军南下;

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旗渠”从村里经过

……

下面,就从南荒村众多抗战故事中,为你讲述6个小故事:

地下交通站:刘伯承、邓小平等都曾在此夜宿

因为距离129师司令部很近,群众基础好,又在山坡上,便于发现敌人,也容易上山转移,所以在抗战年代南荒村曾来过不少“大首长”,这也成为令南荒村人骄傲的记忆。刘伯承、邓小平、刘少奇、陈毅等都曾被组织上安排在南荒村过夜。

1944年7月,邓小平赴林县任村镇部署进军豫西任务。他白天在任村镇召开了会议,因为任村镇目标比较大,为了安全起见,当天夜宿在南荒村村长张启恒家的老屋。

贸易中转站:南荒人办八路军货栈,让“冀南票”升值

在展览现场,一位老人看着一件件展品异常激动,他叫张祥龙,今年73岁,今天他们全家从山西晋城和郑州各地赶来参观展览。张祥龙的父亲正是当年南荒村的村长张启恒。而张启恒负责开办的八路军德兴货栈,曾为太行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贷栈老板的儿子、73岁的张祥龙一家和展览负责人郭鹏(右一)合影

从1940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根据地经济遭到破坏,由八路军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发行的货币“冀南票”难以流通。当年夏天,八路军129师派人请张启恒出山,在任村镇开办德兴货栈。张启恒家世代经营山货,通过多年积累的人脉很快打开了通往天津的商路,销出山区土产,买回棉布、食盐等物资。德兴货栈生意兴隆,也让“冀南票”成为这一代的主要流通货币,并不断升值,极大盘活了根据地的经济。

后勤补给基地:八路军听到“南荒来了”就高兴

在太行山涉县、平顺八路军后勤部门工作的同志,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时,一说南荒村,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

当年南荒村是林北县抗日政府的粮库和钱库,县政府的粮食局在南荒村,八路军德兴货栈的经营收入每天都会在南荒村入库,可以说南荒村就是附近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南荒村不仅有天然洞穴形成的粮库,非常隐蔽不容易发现,而且群众基础好又靠近太行山,山后有小路进可攻,退可守,可以达到对物资的最大保护。并且南荒村的地名,又极易使不了解内情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无肉”可吃的荒村。当时,南荒村人家家养有毛驴,家家都是运输“专业户”,大批银元、粮食、军需用品运往山里。八路军总部后勤部门的人盼着南荒村运输队的到来,经常是远远的看见南荒村的驴队就呼喊“南荒来了,南荒来了。”

八路军孩子的家:自己宁省一口,把他们当亲儿子养

据村中的老人讲,抗战初期,南荒村相对平静,区政府经常送来八路军的孩子寄养在村民家中。寄养户都是当时可靠的抗战堡垒户。一天,几个八路军士领着五个瘦骨伶仃的小孩,先住在张金银、张红榜、张来生家。后来把孩子分别送到张金银、岳心爱夫妇,张红榜、桑秀花夫妇,张来生、申枝子夫妇等五户家里,让他们负责抚养。这五家人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连问都没问啥,就接下来抚养了。

当时正值日寇对太行山区经济封锁,这些村民家常常因缺粮断顿,可是他们从没说过有困难,勒紧腰带,自己宁省一口,把五个小孩当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养活。

抗战胜利后,这些孩子陆续被接走,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五个孩子都是八路军高级干部的孩子。解放后南荒村更名为“南丰村”,一些在村中长大的八路军的孩子,也一直在寻找“南荒村”。

“一门两英雄”:刘伯承的儿子为他打来电话

1938年八路军进入南荒村,18岁青年张林山第一个参加八路军,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一大批青年参军入伍。据林州党史记载,1940年张林山所在部队在河北南史村与日军相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张林山的母亲得知大儿子牺牲后,又把二儿子张双林送到队伍中。在解放战争中,张双林受伤不下火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授予张双林特等功臣。伤势转好后他又参加了解放西藏等战役。之后回村养伤,几十年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2007年默默去世。

而在展览现场,林州市市委办公室的赵强告诉记者,张林山生前是刘伯承将军警卫连的战士,他牺牲后刘伯承专门派人到他家慰问。后来还把这位英勇的战士的故事讲给了儿子刘太行。几天前,刘太行得知了本次展览的消息,还专门打电话,请转达他对张林山家人的问候。

烽火中的温情:不曾间断的读书声和爱情誓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南荒村也在烽火中不屈地葆有着温情和希望。

南荒村有个建于明代的关帝庙,抗战时期关帝庙成了村里的抗日小学,村里的孩子和八路军的孩子一起在这里读书。从1938年起,抗日小学里的读书声从未停止。八路军林北抗日根据地从1940年起,所有的村都配有专职老师,还印发有八路军太行根据地印制的课本。这些课本,看上去简陋的印刷装订,大小不一的纸张,但里面透露出当时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张当年散落在南荒村的结婚誓词。今年88岁的村民张志昌,当年见证了这一革命婚礼。证词是女方写给男方的。张志昌回忆:“当时我有十来岁,村里住着八路军工作团。结婚的是工作团的副团长,那天村里的人都到山上迎新娘,新娘是涉县人,也是八路军,骑着毛驴来的,村里的人都来看,可热闹了。”

南荒村咋被发现的,文物咋保护这么完整?

今天开展仪式后,来自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档案局以及展览主办单位的数百名干部职工也一起感受了这个小山村的抗战记忆。很多参观者被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展品所打动,也有不少人好奇,这个有故事的小山村是怎么被发现的,那些史料、文物咋能保存这么完整?

此次展览的负责人、聚协昌博物馆馆长郭鹏介绍说,当时八路军的一位战地记者曾在南荒村工作过,他当时收集了不少资料和实物,并保存在当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他重回南荒村时,又找回了这批珍贵资料。聚协昌博物馆通过整理发现这些资料和实物很有价值,从去年10月开始策划此次展览,并得到了省市各级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得以在郑州图书馆展出。

郭鹏说,这个展览和其他抗战纪念展览最大的区别,是将焦点集中在一个小山村的普通百姓身上,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南荒村其实只是河南老百姓众多抗战故事的一个缩影,如果深入发掘,我们很可能从河南更多村庄找到相似的故事。”

如果想了解更多南荒村的抗战故事,就去看展览吧,它将持续到今年10月。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