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红旗渠: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发布日期:2015-04-02 12:08:01   来源:河南日报(郑州)   我有话说

艰苦岁月里,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林州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挺进太行山,修建红旗渠,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使得林州历史上“十年九旱”。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明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州就曾发生旱灾达100多年次。旱灾频发致使林州民生凋敝,很多人为逃水荒而远走他乡。

水是林州人的心灵期盼,没有什么比提起水更能让他们心绪难平,围绕着水展开的林州历史曾经悲壮惨烈,也曾大气磅礴。

“没有修建红旗渠的那个年代,每逢天旱,我们村吃水都要到离这儿5里地的南景色村去挑,那个村也就一眼活水井,挑水的人多,往往三更半夜就得去排队。”说起吃水难,林州市采桑镇南采桑村秦荣珍老人很是感慨。

据时任县委书记杨贵调查,当时全县550个较大一点的村庄,有307个需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取水的有181个,10里以上取水的有94 个,10至20里以上取水的有30个,20至40里取水的有2个。说是取水,也不是到那儿舀了就走,而是要排队,许多人一挑子水需要排队到天黑。

水润万物,而“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却是林州历史的真实写照。一首民谣道出了林州人民多少辛酸血泪:“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面临旱魃对生命的摧残,林州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打井、挖池、修水库进行自救。然而,大自然对林州人民并没有丝毫眷顾,“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给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上不给水;修水渠,修水库,依然蓄不住水。”

林州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

苦难造就了林州人民的不屈性格,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敢想敢干”的林州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决心“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60年2月11日,正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林州人民扛起工具、背上铺盖和干粮,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以太行山磨砺出的特有坚强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抗争。

没有住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露天打铺。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

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林州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诠释着生命的倔强。

“听说要引水修渠,群众都争着报名。”3月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时20多岁刚结婚不久、如今已79岁的秦荣珍老人回忆道:“俺村的男女民工天不亮就出发了,直到天黑才到达目的地。然后就地挖坑,摊开铺盖就睡下了。”

“要说吃的,跟全国人民群众一样,也是很苦。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这是当时的客观事实。”采桑镇土门村83岁的老人王天阳说:“干活之余我们还四处挖野菜,捋树叶,杨桃树叶子太苦,要在水里泡几天才能吃,为了不挨饿,只好闭着眼睛往下咽。”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