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建成投运后,我市不少离退休老干部自发前往参观,重新感悟红旗渠精神。还有不少老同志,每年都会以不同形式,到农村、入厂矿实地调研,见证林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对红旗渠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红旗渠精神给林州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是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昔日苦难今日甜,红旗渠带来幸福源,林州处处变新颜。一伙老同志,相聚在一起,畅谈林州50年来的变化和发展。说起变化千千万,归纳起来“四大变”。
第一变,没有的有了。众所周知,过去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因缺水,背井离乡,逃荒在外的不是少数。自从红旗渠通水后,又搞了长藤结瓜,机井、旱井、水库、水窖,因地制宜,齐发展,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不少农户家中都安上了自来水管,实现了渠道绕山转,旱田变水田,水管进家园,吃水不用担,一拧水龙头,清水哗哗流的美好光景。
第二变,低的高了。由于受水的制约,过去林县农业产量很低,按农民的说法是,种一葫芦打两瓢。平常年景,五月小麦就收五六十斤,秋粮也就是百把斤。红旗渠通水后,农业产量逐年提高。当时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亩产400斤上纲要,500斤过黄河,800斤过长江。1965年,林县粮食亩产就达到了400多斤,提前实现上纲要,《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曾给予报道。如今,千斤粮、百斤棉早已不再是个事儿。
第三变,弱的强了。林县过去是个农业县,工业生产十分薄弱。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战略后,林州的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诸如电子布、油井管、镁轮毂、电冰箱、电动汽车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数不胜数。重机集团、林丰铝电、大唐热电、凤宝特钢、合鑫铸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林州工业战线的骨干。现在林州工业由弱市变成了强市。我查了一下历史资料,1949年,县办工业只有一个北关棉织厂,年产值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08%。去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了1123亿元,成为林州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四变,不好的好了。这是大家谈论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先说吃,过去林县糠菜半年粮,这时光老年人谁都经历过。旧社会为啥逃荒上山,都说到山西能吃玉米面黄疙瘩。就是到上世纪60年代,粮票时期,吃粮也很困难。老张同志说,1962年春节,他找到粮管所主任,才批了5斤大米。那时红薯就是粮中宝,顿顿吃饭离不了。现在呢,从农村到城市,生活都大大改善了。一位农村老大嫂告诉我说:“我们现在是吃不愁,穿不缺,日子过得乐哈哈。早饭白馍小卤菜儿,中午大米小烩菜儿,晚饭油饼小稀饭儿,一日三餐不重样儿, 这些都是平常饭儿。现在的生活知足了。”再说穿,过去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一件衣服穿它十几年,很少制、买新衣衫。补丁衣,打掌鞋,老年人可以说都穿过。看看现在穿的,一个比一个时尚。尤其是小媳妇、大姑娘,衣服穿得更漂亮。连衣裙儿,脚蹬裤儿,皮草大衣半截袖儿,高筒靴子还带穗儿。有些衣服过去见都没见过,现在都穿到身上了。论住房,更可观,农村城市齐发展。咱们老年人,大都来自农村,过去住的是茅草房,土坯墙,很少有座蓝瓦房。现在都是小洋楼,两三层,磁砖贴墙塑窗门,水泥院子铁大门。看城市,面貌新,到处都是高楼群。城区范围大,街道宽,干净整洁平展展。想想过去林县城,低房子,石头街,方圆也就一里多,现在要和那时比,变化大得没法说。说起交通更是变化大,50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把汽车通。串亲戚,出远门,搭车上路不出村。通讯设备更发达,手机拿在手,国内国外都能说。亲朋好友想见面儿,视频一打开,面对面能说说话儿。林州变化实在多,咱都拣的重点说。如果要是详细谈,一天两天也说不完。接着大家议论的一个问题是:树有根,水有源,林州咋会有今天,靠什么促进了大发展?大家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两靠”就是节骨点儿。
一靠红旗渠精神。十年苦战修成了红旗渠,它不仅给林州人民留下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它是林州发展变化的强大动力。因为这种精神,用到哪里哪里灵。用它治山山变绿,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治厂厂振兴。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渡不过的难关,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二靠党的领导。说一千,道一万,领导班子是关键。我们数算了一下,自杨贵到现在,林州市(县)委书记换了13任,人在换,班子在变,但创业精神没有变,一届接着一届干,才带领全市人民干出了今天的新林州!
在场议论的老人们一致表示,我们现在虽已退休,但也不能坐享其成吃老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要为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谱写“美太行”的壮丽诗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