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 九旬“老八路” 解放安阳负枪伤

  发布日期:2015-03-21 23:09:09   来源:安阳网   我有话说

3月18日,林州城区下起绵绵细雨,记者来到林州市城郊乡刘家街村庙后自然村的张太和“老革命”家中。如今张太和已经90岁了,可身体仍很硬朗,看到记者到来,老人拄着拐杖从屋里走出来,“你们好,跑这么远过来,辛苦了!”老人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握着记者的手说。

张太和1925年出生,抗日战争时,年仅19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林县县大队,该县大队归八路军太行七分区管,后改名为四十三团。参军 3年期间,张太和所在的部队一直在辉县及安阳周边打仗。随后在安汤战役(后来也称安阳战役)中,冲锋在前的张太和身负重伤,在部队医院休养几个月后,张太和复员回到家中。

一心“打鬼子”

子弹穿透胳膊

谈起参军打仗的峥嵘岁月,张太和就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年龄小,当时林州分为南林州、北林州,我在南林州听说县大队要扩兵,便满腔热血地参加了革命。”张太和与村里的其他青年一样,参军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自己当时年轻力壮,一心想“打鬼子”为解放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张太和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在周边地区抢粮食、夺物资事件经常发生,他们的部队和“鬼子”的部队每日都要交火好几次。他们都是拿着步枪冲锋在前,平时,负点小伤很正常,大家都是简单处理一个伤口就投入到下一场战斗。

“我现在右胳膊仍不很利索,不能提重物,是当时打仗时‘鬼子’的子弹从胳膊上射进去,从肩膀上穿出来造成的影响。”回忆起1945年夏天的那场战役,张太和终生难忘。

当时,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集中9个团的兵力,在3万民兵和自卫队的配合下,于平汉路西侧发起战役。张太和所在的部队打到现在的曲沟附近,张太和冲锋在前,距离敌人十几米开始定点射击。“我当时已经瞄准了敌人的头部,正准备扣动扳机,还没发射出去子弹,我的右胳膊就中弹了。”张太和指着当时被子弹射中的胳膊说,当时他一点都不觉得疼,只是觉得全身热乎乎的。要不是后续冲上来的战友把他拉下来去后方医院治疗,他觉得自己还能坚持打。

“当时缺医少药,医疗条件也不行,伤口处理过之后,疼痛难忍。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止疼药,只能自己抗,实在顶不住了,医护人员就从大鸦片上抠出一小块让我含到嘴里止疼。”张太和说起当时的情况,仍感觉历历在目。

复员回家务农

生活却遭变故

在当地槐树池村附近的野战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张太和被转移到山西壶关的一个医院继续休养。随后,张太和就从部队复员回家务农了。结婚、生子……张太和本以为能过上平常人的幸福生活,可年壮的独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妻子离世,噩耗接连传到这个家庭。张太和独自一人把当时年仅2岁和5岁的孙女拉扯大,想起这些年的不易,“老八路”的眼睛湿润了。打仗流血,他没有被击垮,没有落泪,可生活中的变故,让耄耋老人伤心欲绝。“爷爷,这么多年咱都熬过来了,咱的日子要好好地过下去啊。”孙女张军凯看到他越说越激动,赶紧上来劝说。

“几十年过去了,我总会想起战友,还有在战斗中牺牲的班长郭有才。”说起这些革命史,90岁的张太和非要带着我们到位于刘家街村庙后自然村村东口的“光荣碑”前看看。

一块“光荣碑”

一段革命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碑的碑文主体字样为“旌表八路军太行七分区安汤战役牺牲烈士纪念碑”,碑文显示立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古历七月”,立碑人为“豫北全体党政军民”。纪念碑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杀敌英雄万人敬仰”,下联为“革命先驱永垂不朽”。碑头上刻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光荣”,纪念碑背面刻有53位烈士的名字。他指着纪念碑背面的烈士名字动情地说:“郭有才是我们一班的班长,路文玉是六班的班长,他们都是在攻打安阳县南固现村南周家庄时牺牲的。”

据刘家街村工作人员刘秋连介绍,这块“光荣碑”是抗日战争时期安汤战役烈士纪念碑,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中被发现。2001年,该乡党委、村党支部和村民共同出资,对此纪念碑进行重修。当时参加安汤战役的八路军太行七分区的野战医院就设在距刘家街村不远的城郊乡槐树池村,八路军牺牲后曾经在这里安葬,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烈士墓被其亲人移走,剩下的烈士墓被迁移到林州市烈士陵园。

“抗战时期,我们流过血,立过功,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现在还能领到国家发的抚恤金,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要更好地过下去。”张太和地说。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