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深夜11时许,一辆大巴坠入河南安阳林州与卫辉交界(省道S226公路45+700米处)的悬崖下。很快,一场过往行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公安民警、医护人员等数百人参与、长达六个小时的大救援迅速展开,共同奏响了一曲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歌。
“多亏了这五个人”
3月4日上午,最早发现大巴车坠崖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采取救援行动的杨永峰、程现增、李远平、栗睿和杨文凯等人捧着鲜花,到医院看望3·2车祸受伤的患者。
“你们都还好吧!”杨永峰刚说出这朴实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还在病床上的伤员就连忙说:“大哥您是那晚第一个报警救我们的人,太感谢您了,您一说话我就听出来了,要不是你们先报警,后果不堪设想。”
3月2日晚,杨永峰和儿子杨文凯、同事栗睿、李远平、程现增等5人驾自家越野车从郑州办事归来,途中和事故车辆前后行驶。当时他们看到前面有辆大巴车,车速较快。
“这么晚还有大巴车?”“是不是郑州发往林州的班车?”“估计这车是末班车。”他们在车上闲聊着,没过多久,坐后排靠窗位置的栗睿发现路边起了一层灰,地面上有些玻璃碎片。随后拐弯儿到盘山公路高处时,发现整个下方都不见汽车尾灯,一车人顿感情况不妙。
“大巴车出事了!”杨永峰意识到情况严重,当即调头往回走。折回约一公里,他们发现路边的护栏被撞掉一截。
杨永峰介绍,当晚风大,他们并没听到非常明显的响声。
杨永峰停稳车,拿出车上的手电往下一照,但根本看不清楚下面的情况,于是大声呼喊下方是否有人。听到下方有人回应和阵阵哭喊声后,杨永峰随即进行了分工,分头拨打119、110、120等救援电话。栗睿、杨文凯两人在护栏豁口附近拦停过往车辆,同时朝下方不停喊话。杨永峰、程现增、李远平则下山寻找伤员。
因事发地是一处陡山坡,下方为100米左右的深崖,根本找不到可直接下到坠崖车辆处的道路。
杨永峰告诉记者,他们对当地路况不熟,他和李远平、程现增只好开车向西迂回到陡坡下,然后找了一个离伤员最近且相对平坦的地方停车,打开了车辆的四闪,好为随后前来救援的车辆指路。
“我们三人顾不上穿外套就一起摸黑顺着求救声往前走,荆棘扎进手里,虽然能感觉到疼,但是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没走多远我们三人就分散开了。”杨永峰说,他边找伤员边继续和救援人员联系,但是根本讲不清楚伤员所处的位置,最后根据救援人员的指示,打开手机QQ,救援人员通过QQ定位才得知了伤员的具体位置。
“我往下走,碎石也往下掉。我边走边喊,能断断续续地听到喊‘救命’的声音。”程现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当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山谷中寒风呼啸,可他却因为爬坡累出来一身汗。他继续向记者讲述:“下到坡底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女孩子躺在地上,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样子,衣服估计在摔落过程中被磨破,露出惨白的皮肤。”程现增用手触摸发现女孩已经没有了呼吸。继续前行几步,他看到十几个人躺在地上,他挨个检查,突然有个小孩抱住他的脚,用颤抖的声音喊着:“我好冷,救救我!”程现增听到小孩的求救声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立马蹲下检查小孩身体,并喊李远平过来帮忙。
“其实我们也是从郑州往家赶呢,没吃晚饭,大半夜的又冷又饿,可是当时啥也顾不上想,就是想救人,觉得自己多努力一点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李远平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伍军人,看到这样重大的交通事故发生,毫不犹豫就想要救人。他说:“附近的村民和随后赶到的战士们不分你我地参加救援,在生命面前我们都一样。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中一处有3人,两人已经没有呼吸,还有一名男孩能说话,但因在半山坡,男孩就抱住我的大腿防止往下滑,等待主力救援部队到来。我不敢动,只是给他披上衣服,一直给他加油打气,告诉他一定要坚强,别乱喊保存体力,救护车一会儿就来。”杨永峰告诉记者,他不知道自己救了多少人,他只觉得自己当时力量太小,要是再强壮一点也许可以救出更多人。
“人命大于天,一想到一车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我就不敢有丝毫放松。”年纪最小的杨文凯告诉记者。他今年23岁,现就读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杨文凯和栗睿在路面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之后,也立即加入了救援的行列。
“他们五个人忍饥挨饿一晚上,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一直坚持到救援结束,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用颤抖的手发动着车返回市区。”当地参与救援的群众感慨地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杨永峰他们本来准备2日晚赶回林州,3日早上4点半从林州出发赶到天津进行生意洽谈,为了救人他们不顾生意的损失,等到返回市区时已经是3日上午8点多。
寒夜中他们脱下棉警服为伤员保暖
事故发生时,五龙派出所民警王建波、赵志华、郭宪、杨尚瑜、李大伟5人正在阳和村附近处警。派出所长任国梁接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令:五龙镇阳和村小虎山方向有车坠崖,需要迅速查明情况。他立即安排王建波等5人前往现场,王建波等5人在小虎山路口见到报警人,简单询问事故情况后,向所领导汇报。得知发生事故的是客车,伤亡人员可能较多时,任国梁组织所里的民警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并马上向五龙镇党委、政府汇报,请求组织镇村干部紧急救援。
民警来到客车失事的路边时,发现没有路可以下去,遂分成三组从不同方向,向出事地点展开搜寻。当时天黑风大,荒山陡坡上荆棘密布、乱石丛生,搜寻十分困难。
民警发现失事客车车窗、车顶已被掀掉,空无一人,继续攀爬搜索,一边大声呼喊,隐约听到有人回应就立即赶去。
“醒醒,快醒醒,不要睡着了!”杨林国每发现一个伤员,就安排一名干警对其进行安慰鼓励,使伤员保持清醒的意识,防止出现昏迷,避免搜寻过程中山坡上滚落的石头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等待医院救护人员到来。
寒风瑟瑟中,伤员冻得浑身发抖。杨林国不顾自己身患感冒,将棉衣脱下来给伤员披上。民警赵志华将棉衣给伤员穿上后,看到一个受伤的孩子在寒风中打哆嗦,又将棉衬衣给孩子穿上,自己身上只剩下贴身的内衣。民警郭宪在前段时间的处警过程中,被犯罪嫌疑人砍伤手部,缝合的伤口刚刚拆线,他不顾个人伤情,勇敢地冲在前面,为其他人员探路排险,并与王庆雷、赵志华一起,将消防大队带来的救援绳索拉好,协助其他人把伤员往上边的公路上送。
3月4日下午,记者在五龙派出所采访时发现,杨林国、赵志华、任嘉帅等民警手部被荆棘划破的伤痕依然清晰。记者试图找到当时救援时的照片,所长任国梁说:“那时只顾上救人,哪有心思拍照。天太黑,也拍不清。”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我们从执法记录仪中看到了当时的部分画面。画面模糊不清,但民警搜救伤员时喊话的声音,听得急切而清楚。
90后民警任嘉帅说:“我们到现场后,找不到路,一边找路,一边喊话,寻找伤员。发现伤员后,就留下一名同事照看,其他人继续搜索。我负责看护一名妇女,听到附近一个伤员喊冷,就将衣服给他穿上!”郭宪、李大伟、栗荆轲、付铭伟等民警,都将自己的棉衣脱给伤员穿上,给他们御寒。王建波、任嘉帅在救助伤员过程中崴伤了脚,忍着疼痛,在几个伤员之间来回走动,协助医生搀扶抬挪伤员,帮助医生对伤员进行包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伤员的位置被确定。
据了解,公安机关接警后出动47辆警车、210余名警力;武警出动9辆车、60人;消防出动4辆消防车、46名消防官兵,投入到这场生死大救援中。公安、消防、武警的努力,为大部队抢险救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阳和村20多名共产党员冲在前
客车坠崖后,事发地附近阳和村的20多位共产党员得知后,连夜上山,抢救伤员。 “我是当晚十一点四十左右接到镇政府、派出所的通知,然后立即组织人员上山抢救的。上去的第一批人有任明喜、李章生、李县喜、秦富江、崔启拴、秦春生、任秋伏、任喜生、任国庆、任喜发、任安生、任随启等二十多人。”阳和村67岁的村支书赵章福介绍说。赵章福没有介绍的情况是,他是当天上山抢救伤员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当晚这二十多人分别乘坐任随启和秦富江驾驶的机动车赶到现场。由于伤员们被“抛撒”在陡峭的山坡上,而山坡上荆棘密布,再加上天黑、路窄,赵章福等人是“跌跌爬爬”赶到伤者附近。任随启说:“当时我们赶到那一处地点,有六七个人躺在地上。我们先摸鼻息,先救有呼吸的。受地形限制,救一个伤者需要四五人协助,一个背,两个扶,一个拉,一个在前堵。天黑也看不清路,深一脚、浅一脚,把他们往救护车上抢送。”
采访中,记者在任明喜、李章生、李县喜等人的带领下,重走了他们当晚的抢救线路。不足两米宽的道路两边长满荆条,被踩倒在地的荆条和新踩出的道路都透露出当晚的工作量之大。在路边,记者发现一口废弃的深井。众人都说,当时只顾着抢救伤员,谁也不记得有这口深井。客车翻落中,油料四散。起初,秦富江不知上山是抢送伤员,便穿了年前刚买的新西服。背起一名伤者后,秦富江的新西服沾满了鲜血、柴油,也被荆条划破。其他村民的衣服、鞋子也不同程度沾染了柴油、鲜血。“衣服是小事,救人是大事。碰上这么大的事,谁还心疼衣裳?只想着赶紧把人抢送到救护车上。”秦富江说。
据了解,赵章福等人共抢送了三男一女四名伤员。
在后方,更多的阳和村村民参加到救援中来。今年78岁的老党员张党贵当晚听到喧嚣声后,就起床出门看是啥情况,但由于年事已高,没能冲到第一线。张党贵家距客车坠落地较近,临时指挥部便设在他家。妇女徐莲萍、赵会清赶到张党贵家负责烧火做饭,让经过一夜奋战、精疲力竭的公安民警、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党员干部群众及时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
第一批到达事故现场的医务人员,是五龙卫生院66岁的返聘医生张拴虎、20来岁的实习医生张德馨。
3月2日23时7分许,刚刚处理完一例手术、稍事休息的张拴虎,接到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有人报警称怀疑有一辆大巴坠入悬崖。10多分钟后,张拴虎和张德馨到达事故现场。他从杨永峰等人口中确认出事车辆是一辆大巴后,急忙向院长刘先富报告请求支援。
接着张拴虎和张德馨又从护栏缺口处下去,寻找伤员。救治两三名伤员后,张拴虎看到从上面往下救援难度很大,便回到阳和村李家庄自然村附近从下面往上搜救伤员。周边参与救援的群众劝张拴虎:“老张,你年龄大了,别上那么高了,让年轻人上吧。”张拴虎说:“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伤员这么多,谁都会去救的。不救,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没事,我能行。”
老张在小张、民警、医生、战士的帮助下,拽着荆棘,爬到半山腰,开始抢救。用手电筒照伤者的眼查看瞳孔是否扩散,用听诊器听是否还有心跳……老张、小张忙个不停。
老张感激地说:“感谢部队的一位领导。抢救间隙,他让我靠着车厢休息,让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尽管如此,抢救结束后,老张身体虚弱,走路踉踉跄跄,在战士们的搀扶下才缓慢走下山坡。小张的工作服被灌木和树枝划破多个口子。
老张在紧急抢救的同时,他的同事张国良、阎文翠坐着第二辆救护车,五龙卫生院院长刘先富和张建林、护士长李志云坐第三辆车先后到来,为加快救助病人增添了有生力量。
救病如救火。很快,又有8家医疗机构10辆救护车20余名医护人员参与到救援中。
五龙卫生院内,灯火通明,留守的副院长王东晖在院内组织工作人员30余人组成担架队、抢救队,对运到该院的伤员进行检查、救治。11名伤员在五龙卫生院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子弟兵真是了不起”
“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在这次救援中再次得到印证。
参加救援的驻军某部政委赵玉先介绍,当晚接到一个热心群众的求救电话后,他先派10来个战士作为先遣组出发,又组织90余名战士到事发地抢救。
参加救援的班长刘锡桢说,熟睡中他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迅速集合完毕,和战友们一起出发。到达事发地后,发现山势非常陡峭,许多地方坡度能达到六七十度。路上大石头很多,阻挡了救援道路。战士们用手搬,用铁锹撬石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打通抢救之路。
担架不够用了,他们就将铁锹的锹头卸下来,用背包带捆住铁锹把自制担架;还将应急战备锅当担架抬伤员。下来时根本没法走,抬着伤员,只能抓住提前设置的保险绳,慢慢“滑”下来。一个战士一不小心滑倒了,走在前面的战士急忙用双手用力推住这个战士。许多战士的手、衣服都被丛生的灌木划破了,穿的战地靴也被锋利的山石磨坏。
战士们的出色表现得到在场群众、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子弟兵真是了不起!”村民崔启栓对前来参与救援的解放军驻安某部队战士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们在救援过程中,不畏惧坚石和荆棘。几个人抬着伤者,有的战士跌倒了,也高举伤者,不让伤者再受伤害。他们在乱石和荆棘中间,硬是开出了一条“生命之路”。
“多亏了子弟兵作风过硬、及时救援。”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说。“孩子们还年轻,衣服都湿透了。一个战士口渴了,向战友要水壶。可他的战友也没水了。我说,坡上散落有矿泉水,你就拿起喝一口吧。但这名战士说,那是伤员的,我不能动。”五龙镇干部程广增说。
时间就是生命,152名官兵火速驰援,奋勇救人,对于挽救更多伤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龙镇机关干部:快点,再快点,早点把伤员抬下山坡
3月2日23时40分许,五龙镇人大主席吕现朝接到了五龙派出所所长任国梁打来的电话:“翟阳公路崖顶下面路段,一客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坠崖……”挂断电话,吕现朝立即向党委书记张军明进行汇报。
几乎是与此同时,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程广增也接到了派出所民警王建波打来的求助电话。刚接完电话,程广增就听到吕现朝在外面大声喊:“广增、振海,快,组织干部到南坡。”瞬时,五龙镇政府院内,干部集合的电铃声、干部们的关门声、呼叫同事的声音、发动汽车声……在寂静的夜里,响成一片。
八九名机关干部拿着手电,开着第一辆车到达民警王建波所说的栏杆豁口处。他们从豁口处往下看,隐约能看到,但是下去很困难。这时,老家是阳和村、比较熟悉地形的机关干部任拴虎说,实施救援需要从山下的阳和村李家庄自然村进去。
他们便开车奔向阳和村李家庄自然村,下车步行绕到山腰处,便看到村里前期赶来的党员群众向上攀爬的队形。联系上后,他们便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活动中。接着机关干部的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也来了,干部下车后,车辆又迅速回机关接干部……
很快,解放军战士、消防官兵、更多的民警和医护人员都来了。机关干部、村里的党员相对比较熟悉地形,一面搜救,一面为其他人搜救指示路线。
尽管消防战士在山上打开的探照灯很亮,但是山下只会看到两道光柱。真正分清路线,一靠手电,二靠参与救援人员向两边折断的荆棘树枝。昏暗的灯光下,机关干部宋爱林背着一名脸上有血的女伤员,在四个同事左右前后的扶持下,一步一步往下挪,血慢慢地滴在了宋爱林的背上……
当天夜里温度在零下七度,又刮着阵阵寒风,但机关干部们都不觉得冷。由于爬上爬下,再抬着伤员,几乎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一名抬送伤员的机关干部说,当时一名战士在前面配合抬担架,他们在后面抬,战士们走得非常快,他们需要跑着才跟得上。但当时就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早点把伤员抬下山坡。
“不去救人俺心里过不去”
44岁的阳和村妇女张俊娥和丈夫李国俊在镇里开了一个家电超市。3月2日23时50分左右,五龙镇政府工作人员敲开了他们的店门,说是救人急需手电,让他们赶快拿22个手电筒。夫妻俩才一边到货架上取手电,一边问发生了啥事。“一听说是老家南边的山上发生了交通事故,我妻子就坐不住了。”丈夫李国俊说,他的妻子在五龙镇政府工作人员离开家电超市后,就催促他赶快开车赶往事发现场,说是“如果不去救人就睡不着”。
李国俊心里也很焦急,忙发动自家的面包车。张俊娥推醒正在熟睡的13岁的大儿子,让他小心照看超市,便从货架上拿了一个手电筒,随手把店门一关就上了自家的面包车。
3月3日零时许,夫妻俩开车赶到了阳和村李家庄自然村的西边。为给救护车让道,上山的其他车辆禁行。夫妻俩把车停在了路边,随即上了一辆刚刚赶到的 120救护车。“我们俩是当地人,救护人员让我们领路。”李国俊说。夫妻俩随救护车沿公路来到客车侧翻的公路边,一下车就听到山崖下有人哭喊。“声音虽然不大,但我知道人肯定在下边。当时连想都没想,就和丈夫从上边摸索着,屁股着地出溜下来的。”张俊娥说,她和丈夫的裤子都磨破了,手上也划了几道血痕,直到上午她才觉得手有点疼。
夫妻俩和村里从下往上搜寻的群众会合后,立即投入到救援中。丈夫和其他群众一起背伤员下山,妻子拿手电沿着乱石为他们照明。“碰到遇难人员,俊娥总要随手拿起衣物为他们盖上。”66岁的老支书赵章福看到有群众主动上山救援,心里很是感动,对张俊娥的举动大加赞赏。
“我和妻子一起与大家共背下来4名受伤人员,直到伤员全部被救下山,我们才返回到了店里。”李国俊说,到店里一看表,已是凌晨4时了。
“没想到这点事你们还来采访我们。说实话,我们不是逞英雄,总觉得自己知道了不去,心里肯定过不去。”
“主动上山救援不光是我们,还有10来个人。”张俊娥说。后来从镇政府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当晚为买手电筒,他们敲开了两家超市的门。另一家超市老板任用栓也是阳和村人,他让30来岁的儿子任中杰到山上为救援人员送手电,一到现场,任中杰就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直到上午7时许才返回店里。任中杰说:“我和父亲都是党员,又是阳和的,听说出事后,我父亲执意要去。考虑到我父亲的年龄,我让他待在店里,打电话让我的同学李军法和我一块儿上山了。”
3月4日下午,谈到上山救援的群众,老支书赵章福告诉记者,自己没想到有那么多的群众会主动上山救援,五龙群众了不起!
事发后,林州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林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救援。3月3日,受省委书记、省长委托,副省长、公安厅长王小洪率相关部门负责人紧急赶赴事故现场,了解情况,并同先行到达的安阳市委书记丁巍到医院看望伤者。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专程赶回,看望慰问伤者,并连夜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后续工作。
经初步调查,该车核载35人,实载33人,行至省道S226K45+700时,由于车速过快、驾驶员操作不当,撞断公路右侧防护栏,翻下山坡,致使20人死亡,13名受伤人员中,有3人在重症监护室急救,生命体征稳定,其余大多为骨折、挫擦伤,均暂无生命危险。
此次发生事故的车辆及人员系荥阳市一家业余剧团。现该演出团体组织人、车主、司机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见义勇为,救人危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深夜救援,再次展现了精神高地林州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为所有参与这场大救援的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