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杨常富:期盼政府帮生态农业壮壮底气

  发布日期:2015-02-03 10:19:37   来源:林州新闻中心   作者:浮 云 桑卫军   我有话说

“先尝尝我种的黄瓜怎么样?”1月27日上午,在横水镇西赵村欣茗生态农牧合作社里,正在大棚内观察蔬菜长势的杨常富看到记者一行到来,忙摘了几根嫩绿的黄瓜递了过来。

“黄瓜脆中带甜,口感很好。”“好是好,但三年下来真不容易啊!”听到记者的称赞,杨常富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话中,有喜悦有遗憾更有对未来的期盼。

技工、熟工和管理,缺了哪个都不中

搞了三年蔬菜大棚,又喂了上千头猪,还配套建设了供本村数百农户使用的沼气池,老杨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总结来看,搞农业可真是个技术活、缠手活、良心活。”杨常富吸了一口烟,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农业是个技术活,要想提高产能首先得过技术关。请一个技术娴熟、经验老到的“师傅”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却成了第一难。“倒不是请不上。”老杨说,他的生态园先后换了三个技术员。由于抢手,你开的工资必须足够高,食宿等条件也得让人家满意,还保不准被别的地方挖走。

杨常富的生态园共有12个蔬菜大棚,占地11亩。这么大的规模自然要用不少工人。杨常富诉苦说,现在想找几个熟练可靠、有责任心的工人太难了。农业活细碎、缠手,稍年轻一点的,宁可去干其他也不愿意搞农业。年龄大一点的村民又得照管孙子孙女,抽不开身。即便是人手找齐了,也难保能够管理好。老杨说,农业种植能不能及时授粉、浇水,管护细不细心、科不科学,直接关系着蔬菜产量高低,但是这些劳动不像车间工作那样好计量,几乎全凭工人良心。

采访中,杨常富说,搞农业都是一毛一毛地赚钱,搞工业起码是一块一块地赚钱,但是大家都去搞工业,没人搞农业了,大家吃啥喝啥?三年的摸索过程中,因为天气原因,蔬菜得病整棚遭过殃;因为市场波动,有时候赔本也得出手;因为没有及时维修,大棚被风掀翻……类似的倒霉事还有很多。但是,杨常富仍坚持不间断给市民提供新鲜放心的蔬菜,他的坚持让人钦佩。为了留住工人,提高产量,老杨也采取了绩效考核制,对于产量达到目标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今,园里的11位工人不仅稳定了下来,责任心也越来越强了。

“现在,蔬菜形成了循环生产,基本上每天都能往市场送四五百斤。”指着刚刚出棚的西红柿、黄瓜、芹菜等蔬菜,杨常富脸上流露出一份喜悦。同样让杨常富骄傲的是,他的欣茗生态农牧合作社真正实现了“猪—沼—菜”的生态循环,不但为村里192户村民提供了清洁能源,采用沼液进行施肥的蔬菜,绿色环保,品质也很高,向市区的富苑超市、清华苑超市、万里超市连续供应了三年多,非常受欢迎。

规模、扶持和市场,有这三样底气足

谈起经验来滔滔不绝的老杨,在提到生态园的生产效益时,却叹了一口气。先后投入几百万,如今仅能够维持循环。那么,搞生态农业真的就不能赚钱吗?

“能倒是能,关键咱目前底气不足。”老杨感慨。他也曾到发展农业成功的山东、河南内黄、山西长子县等地考察学习。杨常富对比发现,成功的地方存在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人家发展规模都比较大,形成集聚效应。动不动几百上千亩的大园区,管理方便,产量高,销路也好找,不少大超市都是直接到园区拉货。在政策扶持上,当地的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在土地流转、大棚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财政补贴;濮阳清丰县不少乡镇政府出钱请来技术员,对各村的农户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减轻了农户负担;许多地方政府还主动帮助农户,同各地的商家进行签约合作,寻找销路。

“规模、扶持和市场,正是咱欠缺的。”杨常富说,自从搞起了这蔬菜大棚,他们老两口天天吃住在这里,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管理,“总的来说,难干肯定是难干,但是咱也熬过来了。关键还是底气不足,林州的农业想发展,还得政府方面多扶持才行。”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