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是我2006年做的儿童卧椅,还是弹簧式的,这也是我鼓捣的第一个玩意儿。”听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职工付俊华工作之余经常利用废旧物品鼓捣一些小玩意儿,记者一行于12月23日,在石油公司家属院见到了付俊华。
机械工人爱上发明
付俊华从小就对机器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的话讲,他和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16岁参加工作时,就在当时的东岗机械厂做车工;1980年调到八一农机修造厂;1983年到石油公司做机械维修。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后,由于燃油加油机计量检定的专业人员比较少,付俊华经常被邀去协助工作,并于1995年从石油公司调入质量技术监督局。
付俊华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时也不爱打麻将、打扑克,鼓捣机械之类的物品就成了他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1985年,他曾开过一个摩托车维修行,在业余时间做摩托维修之类的生意,进入质量技术监督局之后,因忙于工作,就关停了自己的维修行。
2006年,有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用儿童车推着小孩在街上走,可以随意推着行走的儿童车引起了他的兴趣。“以前的儿童车都还是比较笨重的座椅,不可能推着在街上随意走动。所以当看到可以让小孩坐在里面推着随意走动的儿童车,就觉得很稀奇,就想着自己做一个,以后让孙子、孙女坐。”付俊华说。于是,一有闲暇时间,付俊华就开始仿照着看到的儿童车的样子鼓捣着自己做,仅仅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做成了,而且还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安装了弹簧,可随意调节儿童车让小孩在里面或卧或躺。“当时的儿童车还是新玩意,只可坐在里面,不可以躺。我做的这个儿童车可以把车子放下来让小孩子在里面平躺着。” 付俊华兴奋地说,“它可以经得起50斤重以下的儿童,做成后,街坊邻居都带着孩子来试坐过。”
善于思考变废为宝
付俊华看见自己做的儿童车大受欢迎,更激发了他对发明的兴趣,先后又自己鼓捣着用自行车刹车等废旧物品做成了颈椎按摩器、按摩椅等。2012年底,付俊华在街上看见有人在卖捶背器,但用过之后,发现街上卖得捶背器太硬,锤到身上轻了没效果,重了又太疼。他就想,自己如果可以做一个轻重适宜的捶背器就好了。有了想法,付俊华就开始付诸行动,研究制作。
2013年初,付俊华用10天的时间就成功制作了第一个捶背器,全部都是废旧物品的重新利用。“第一个捶背器使用的是自行车辐条或者粗钢丝做的模型,缠的是碎布,做出来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是太硬。”付俊华说,于是他就又想方设法进行改进。将自行车辐条换成了做灯笼用的铁丝,将碎布条换成了柔软的棉花或者海绵,将捶背器里面装的普通石头换成了鹅卵石。“这样做出来的捶背器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软硬适中。”付俊华说。
改进成功后,他一下子就做了200余个,或给了街坊邻居,或给了单位同事,或捐给养老院的老人们。
生命中的第二春
付俊华不仅爱发明,还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现在,他已经为自己明年的退休生活找好了门路。他有一个朋友喜欢研究收藏木制品,他也受到影响,就和儿子商量着在今年6月份买了一台微型机床,做一些小葫芦、木剑等儿童玩具。在做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有人问他会不会做佛珠,付俊华想都没想就说会做。之后付俊华就开始尝试着去做佛珠,还为此定做了一台更精细的微型机床,12月初刚邮到家里。“我特别佩服我公公,他从来都是知难而进,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做成。”付俊华的儿媳妇程女士说,她和丈夫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公公能做成佛珠,只以为老人喜欢鼓捣机器,做些小玩意儿,就又给他定做了一台微型机器,权当给老人解闷儿。“真没想到我公公不仅做成了佛珠,而且做成的佛珠个个都精美漂亮。”程女士说,付俊华做成佛珠后还不满足,又自己研究做花瓶等手工艺品。说着,程女士还向记者展示了付俊华做成的各种佛珠和花瓶等木质手工艺品。
说起为什么会鼓捣这些东西,付俊华说,兴趣使然,每次制造一个工艺品能够让客人喜欢,无形之中就有一种成功和自豪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做出百分之百的工艺品,并在做每一个工艺环节上都精益求精,用自己的技术与他人结缘,诚交八方客。”付俊华做事非常专注,所以只要他想做的事情都能成功,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