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一点,好,放稳!”11月14日11时40分许,在任村镇阳耳庄至盘龙山的盘山公路上,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隆声在山间回响,施工人员在大声指挥着挖掘机往路边摆放石块路墩。
盘龙山村位于任村镇西北部山区,海拔1300余米,山高,路远,坡陡,交通极为不便。1997年至1999年,盘龙山村老支书王自有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带领该村干部群众苦战两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全长5公里的盘山公路。去年6月份,在硬化盘龙山通往东垴自然村的公路时,王自有积劳成疾,不幸去世。
老支书走了,但盘龙山的发展不能停止,王自有的三弟、已迁到姚村镇井湾村定居30余年的王生有,在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中回村接过了村支书的重担。王自有去世后,他的二弟、在焦作搞房地产开发的王金有捐资80余万元,硬化了盘龙山通往东垴自然村4公里的道路。由于资金原因,盘龙山这条出村盘山公路一直没有安装防护设施。今年秋季,在市纪委和任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盘龙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在盘山路上修建防护墩。11月1 日,盘龙山村修建防护墩工程正式动工。王生有带领村民们就地取材,把扩路时开采的大石块摆在路边当成防护墩。
“我们计划在年底完成这项工程,让村民和游客来往村里更安全、更方便。”王生有说,防护墩全部建成后再进行刷白,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间蜿蜒盘旋,那将是一道何等壮观亮丽的景象!
穿过盘山公路,进到村子里,记者看到56岁的村民王来付正在整修自己的房屋,在原有的石砌房墙上新砌了做工精细的砖瓦。“原来的房子太小,只够放一张小床,年代久了房顶也没有原来的结实。现在政府有危房改造政策,我就把原来屋子的房顶拆了,增高了30厘米,将房体拓宽了半米,现在只剩下吊房顶了。”王来付高兴地说,“等房子拾掇好,就和老伴搬回来山里住,还是老窝住着舒服。”以前因村里出行不便,不好娶媳妇,王来付的孩子们已经迁移到姚村镇下里街村。如今,村里道路修通了,各项生活设施更加健全了,老两口合计着再回盘龙山安度晚年。
据了解,盘龙山像王来付正在修建改造房子的农户还有19户人家。今年,村里向上级争取了危房改造项目,每户可领到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补贴资金。
随后,记者一行驱车4公里来到东垴自然村。在村边,十几个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蓄水池。“修好水池俺们就有水吃了,天旱时就不用再跑到9里外的蓄水池担水吃了,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70岁的郭双凤老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吃水难一直是困扰盘龙山村的一大难题。在“万人包万户”活动中,市纪委、监察局把盘龙山村确定为帮扶联系村。市纪委书记韩爱民多次率队到盘龙山考察调研,帮助该村制订了脱贫方案。市纪委决定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筹资30余万元,帮助该村解决饮水困难。现在,市纪委已千方百计筹集5万元资金,支持该村启动饮水工程。
“安好公路防护墩,搞好20户危房改造,建好3个蓄水池,这是村里今年冬天要干好的三件事。我们计划用几年时间,将盘龙山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王生有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