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州山区,有这么一句话颇受世人认可:想发愁,当工头;想作难,当老板。这一愁一难全都让张财喜给摊上了。
10月31日,记者来到安阳市华仑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板张财喜的办公室,房内陈设简陋,没有豪华装修。再看他的衣着,与普通的市民一般无二。从他的身上,记者看不到一点儿大老板的奢华,看到的是农民的简朴。
从太行山里走出去
1960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不但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出生于1960年的张财喜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滋养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红旗渠精神深深影响着张财喜的一生。
张财喜出生在林州市五龙镇陵南村,家中弟兄三个,他排行老小,也只有他读完了高中。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1979年张财喜高中毕业后,就到了建筑队,成为一名建筑小工。“在建筑队,垒砖工、钢筋工等工种基本都干过了。”张财喜说,他在建筑队算是干活较快的小伙子,别人垒1000块砖,他能垒1500块砖。
张财喜精干的身影很快在建筑队里树起了标杆。经过5年的锻炼,张财喜在众多小工中崭露头角。他带领七八十名弟兄到外地承包工程,成为包工队长。那一年,张财喜24岁。他带着同村的弟兄们到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揽下了第一个工程。
24岁,在如今看来还是没有完全脱离父母管护的年龄,但那时的张财喜已经顶起了一片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第一个大包工程,张财喜不敢大意。每天早上,在工人们还没有开工之前,他已经早早来到了工地,绕着工地转一圈,看看各项工作是否准备到位,尤其是在检查工地安全方面,张财喜十分仔细。“我带弟兄们出来,保证安全是第一。”张财喜说。
晚上下班后,工人们都回驻地休息了,张财喜还留在工地上,把工作逐项检查一遍,再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早出晚归,每天如此,这也成了他当工头时一成不变的习惯。
正是由于张财喜的细心管理和七八十位弟兄的精湛技艺,他们承包的第一个工程就被沁源县政府评为优质工程。此后,张财喜带出的团队在沁源县又承包了许多工程。
经过多年的打拼,张财喜和他的团队如雄鹰展翅一般在建筑领域拓展出一片天空。
回家乡支援建设
张财喜人虽在外创业心却时刻不忘家乡。每次春节回家时,张财喜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家乡一天天在变美,回到家乡发展会更好。”张财喜心里不停地念叨。于是,在2000年,张财喜回到林州,开始第二次创业。
而这一次,张财喜没有以建筑公司承包工程,而是成立了安阳市华仑房地产开发公司,谋划着在新的领域开拓出新的领地。
事情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张财喜都不会拖欠工人的工资,也不会拖欠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他说:“以前承包工程时,过年了开发商不给钱,我借钱也要给农民工发工资,让他们安心回家过年。咱干过泥瓦工,知道其中的辛苦,说啥也不能拖欠工人的工资。”
正是这种正直的品格,使得张财喜受到工人们的信任,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张财喜开发的项目在安阳大地上一个接一个地落地生根,不仅在市区,在汤阴、林州等地也都开出了璀璨的花朵。
魅力人格赢得满堂彩
在常人看来,一般生意人发财后常常会“找不着北”,但张财喜却是“一般生意人”之外的那个。
张财喜的老师万林福说:“不少人有钱了就会内心膨胀,铺张浪费、参与赌博之类,而张财喜身上没有沾染过这些坏毛病。”
张财喜是个麻将盲,他不仅自己不打麻将、不赌博,也不允许手下的工作人员赌博。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员在下班时间到公司附近的一家小卖铺打牌,被张财喜发现,回到公司后受到严厉批评。从此,公司再没人敢打麻将。
严格的管理管出了风清气正好环境。风气正,事业才能顺。事业振兴的张财喜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次遇到家乡搞建设时,张财喜都会慷慨解囊。 2012年,他为陵南村的3所学校捐款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张财喜出资为陵南村添置了健身器材、修建了老年活动广场等。每年重阳节,张财喜都会捐款,为村里的老年人能享受晚年幸福出力。
从昔日的小小泥瓦匠到今天的房地产老板,张财喜完全凭自己的努力,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勇往直前,打拼出一条别样的人生道路。这其中的人生道理,值得更多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