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脑村位于横水镇东南15公里处,海拔400多米,耕地107亩,土地507亩,由小崔脑、赵老坡两个自然村组成,6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280余人。
小崔脑村民不姓崔
据说很久以前,小崔脑村里的村民大部分都姓“崔”。大约在300多年前,一位名叫赵和荣的逃荒者从安阳县马家乡来到小崔脑东面的赵家河村,由于赵家河村比较贫困,又无土地,赵和荣便靠在小崔脑的山坡上收山鸡蛋为生。不久,赵和荣发现小崔脑村盛产枣树,于是产生留在此处开荒地的想法,他的儿子们听说以后,追随父亲留在了小崔脑村。慢慢地,赵氏的子子孙孙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村里姓“赵”的便多了。再后来,姓“崔”村民们不知去往了何处,村里再没有姓崔的了。
“小崔脑村,过去不是这个‘脑’字,是另外一个字,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上半部分是一个横着的山,下半部分是一个竖着的山,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里查不到这个字,所以才改成‘脑’字。”年过六旬的小崔脑村村会计赵双贵告诉记者,传说村民赵全泰的爷爷是位有文化的人,有一天他站在山顶发现,小崔脑一带的山岭有一座横着的山和竖着的山,于是便有了这个字。
石鼓的传说很迷人
“在小崔脑村的西边有个石鼓湾,石鼓湾沿路的石头个个像鼓形,所以称之为‘石鼓湾’。”赵双贵说。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东姚镇早阳岗村一位姓索的人经商谋生到了北京城,有一天,他在茶馆偶遇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交谈中他得知,两人同为林县人,当那人告知索氏家住离早阳岗四五里外的石鼓湾时,他却没听说过此地。那人想托他给家里人带封信,但惟恐他难寻石鼓湾,便补充道:“我家就在卸甲坪村的南沟里,到‘月亮绝’往前走,拐三个弯,到赵老坡路口、‘马鞍桥’、‘小鬼推磨附近’再往里走半里路,路旁有一块大石头,你只要敲击三下,就有人给你开门了。老人家定会给一百两银子酬谢。”
按照那人所说的路径,索氏走在路上特别留心那块大石头。走着,走着,眼睛一亮,那块形如衣柜大小的石块分明映入了眼帘。他随便拿了拳头大的石块,连续敲了几下,路旁如壁的陡崖,一下出现了两扇黑色大街门。而后,从庭院走出一个人,热情地迎接他走了进去,只见厅殿楼阁金碧辉煌。他把信奉上以后,一位老人拿出一百两银子送与他,以表酬谢。随后,老人打发索氏出了家门,门“嘭”的一声又紧紧关闭了。回家后,他很快花光了银子,又以同样的方式两次敲打石鼓向老人索要银子。第三次时,当他用石头去敲打石鼓时,那扇门再没有打开过。一则传说流传至今,时刻警示着后人,一个人如果有贪心,连神仙也不会帮他。
山上“宝物”冬凌草
小崔脑村山路崎岖,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全村280余口人过着吃饭靠天、吃水靠挑的日子。在村民看来,山上随处可见的冬凌草虽珍贵却改变不了他们生活贫困的现状。
2009年,我市市民李庆增和李启增兄弟俩发现了冬凌草的商业价值,在小崔脑村建立了天池山生态园。“由于村里特殊的土壤和气候,这儿的冬凌草根黄味甘,闻起来很清香。冬凌草还有它的中药价值,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李启增说。
李庆增为了更好地打造冬凌草,又成立了河南红旗渠茶叶有限公司,推出了“红旗渠牌”冬凌草茶。李启增介绍,冬凌草是雇佣小崔脑村的村民帮忙采摘,然后请专人负责炒茶,在天池山加工好以后,再由河南红旗渠有限公司推向市场。现在,冬凌草种植规模已从300亩扩大到1200亩,去年冬凌草年产量一万多斤。
据了解,在2013年11月,河南红旗渠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网库安阳运营中心签署协议正式建立了中国冬凌草交易网,该平台聚合了国内所有以冬凌草为原料的厂商,帮助客户方便快捷地买到需要的产品,能更好地拉动冬凌草产业的快速发展。“红旗渠茶业有限公司共投资1000万元重新包装冬凌草,不久还将在市场上推出冬凌草饮用水。”赵双贵说。
村里的新建设
“我们村的压力池9月底就要竣工了,村民们再不用辛辛苦苦地翻过村里的南山岭去担水吃。”8月29日,在小崔脑村压力池整修现场,村支书赵明吉高兴地说。由于小崔脑村海拔较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过去村民一直靠天吃水,拦蓄的雨水汇聚到村东沟唯一的一个吃水池里。2012年,村里曾经对这个“生命池” 进行清淤、维修,但当时的资金不配套,村民还是需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吃到水。今年8月上旬,村里共投资42万元,动工把“生命池”里的水引到村里来,方便了村民吃水。
赵明吉告诉记者,小崔脑村还投资40余万元重修了小崔脑村到赵老坡村的道路,全长1400米。“多亏了政府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以及天池山生态园出资10万元帮我们整修路基,这条路9月底就要竣工了,将会为村民带来很多方便。”赵明吉说,“现在村里只剩下老人在家里,未来资金允许的话,我们还会为这些老人建老年活动中心,购置一些健身器材,让他们能和其他地方的老人一样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