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岗镇镇区西北角的北头村,是隶属于东岗村的自然村,两百多户人家,七百余人,村庄历史悠久,人心向善、团结和睦。
村名源自“乡贡进士”
“乡贡进士”最早出现于唐朝,指读书人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合格者被举荐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科考试,未能擢第者称为“乡贡进士”。
北头村,又名笔头村,原名“后砚村”。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村里出了“乡贡进士”李希白,此人不但知识渊博,而且毛笔字写得十分漂亮,有“林 州笔头”之美誉,东岗镇双龙寺内有其书写的《创建黑水山神庙碑记》。由于李希白的名声远近闻名,他的家乡“后砚村”便被叫成了“笔头村”。在东岗一带的方 言中,“笔”“北”二字谐音,加之村庄紧挨东岗村北,时间一长,“笔头”村便又变成了“北头”村。
北头李氏外有人
北头李氏一脉人丁兴旺,外迁者不计其数。据村中老人相传,北头村年仅20岁的泥瓦匠李进兴、李进法兄弟,由于家庭拮据,年景不好,利用农闲之时外出打工赚钱,就碰到过外迁者的后人。
话说兄弟二人一路向南,边走边找活做,没有活干,就讨饭度日。一天,兄弟二人来到太康县境内,看到路边有一处坟茔。坟茔内树木高大,郁郁葱葱,雕刻精细 的石碑上记载:先祖李氏,由林县东岗北头村迁此定居。二人喜出望外,看到坟茔就在村庄的旁边,忽生一计,爬到一棵高大的杨树上假装掏鸟窝,还未动手就被村 民发现,围在树前。“你们是哪儿的人?为何在我家祖坟旁边捣乱?”兄弟二人答到:“这是我家祖坟,碑上有我祖宗名讳。”经过一番询问,原来都是一家人。
寒暄过后,村民们热情款待二人,并给他们介绍了很多活干。转眼到了来年五月,二人打算归家。辞行时,族长将一信物交给二人,一路吃住不用付账,事后自有人去结算。
北头人的“笔头文苑”
记者走进北头村,首先看到的是位于村西边的六层楼房和多功能活动广场,“只要是来这里的人,总要来看看这个楼房和这个广场,同村中老旧的房屋相比,这就是现代气息。”村民李新启说。
北头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村里的房屋多数是用土胚和石板垒砌而成,现已破败不堪、不蔽风雨,虽几经修补,但不尽如人意。2012年,借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的东风,北头村人筹建新型社区并命名为“笔头文苑”。以村民李玉堂为首,八个不求回报的北头人组建成了“心愿建设笔头文苑工作组”。他们于2012年7月 发布《告村民书》,开始工程筹建,9月出台《拆除旧房购置新房实施方案》《现未居住人的老房拆迁奖励方案》《关于现住房户搬迁补偿方案》等一系列具体方 案。在工作组的领导和村民的大力配合下,一号楼于2013年10月底完工,并销售一空。“我们的工作方法就是,遇事大家一起商量。我们所有的拆迁补助和购 房价格,都是同村民商议后定下来的,具体到每一套房子的价格,所以老百姓非常拥护我们。”工作组成员李国生告诉记者。
“我们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全部完成老村改造工作,初步计划建8栋楼,除了安置我们村子的人外,也让其他地方的人来买房,随后的配套设施也会完善,将来北头村人的生活会非常美好。”李玉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