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太行硬汉共产党员王磨妞:百姓心中铸丰碑

  发布日期:2014-04-16 09:33:50   来源:安阳网-安阳日报   我有话说

□记者 刘剑昆

今年清明节,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五龙镇马兰村,村民自发到共产党员王磨妞的坟头上祭奠,向这位红旗渠特等劳模表达无尽的哀思。

为了引来漳河水,王磨妞带领本村的修渠连队奋战在太行山上,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修筑红旗渠,他连自己患病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小女儿也顾不上照顾,以致妻子和小女儿先后离开人世。

王磨妞先后担任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66年4月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2013年3月,老人病 逝,享年86岁。在红旗渠的历史资料中,关于他的记录寥寥无几。但在马兰村百姓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位修渠英雄,一位善于联系群众、善于带头实干的好干部。

威信来自带头实干

“王磨妞威信高,他能联系群众,跟群众打成一片。在红旗渠工地,艰苦的活儿都是他带头干。”4月11日上午,在马兰村,曾经跟随王磨妞修过红旗渠的74岁老人孙文全这样评价王磨妞。

王磨妞是个响当当的修渠硬汉,可是,为什么他却有一个女人味十足的名字?“磨妞1927年出生,是家里的独子。新中国成立前,马兰村一带天灾人祸多,父母担心他不好养活,就给他起了个女人的名字。”孙文全说。

1960年春节过后,王磨妞响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他担任马兰大队施工连连长,带领本大队群众从林县最南端的山窝出发,奔波将近100公里,到达漳河岸边,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摆开了战场。

马兰施工连起初到林县任村公社桑耳庄大队一带施工,在那里大干了20天。由于施工速度快、质量高,很快被抽调到山西省境内平顺县王家庄东边的“老虎嘴”地段施工,啃硬骨头。

记者曾于2007年7月到马兰村采访王磨妞,当时他回忆说:“红旗渠总指挥部分任务时,分给了泽下公社(五龙镇的前身)4个作业点,其中的‘老虎嘴’是最险要、最艰巨的一段工程。‘老虎嘴’上面是近乎垂直的山壁,下面是滔滔的漳河水,作业面狭小,施工难度很大。”

可是,王磨妞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为了在山崖上凿出渠线,他带领工友腰系保险绳悬空作业。为了赶进度,他还瞒着指挥部,晚上偷偷带着饭到 悬崖上加班干活。就这样,他们在悬崖峭壁上打成了7个老炮眼。炮眼深12米,宽7米,他们共装药4天,填埋炸药、食盐、牛马粪便等25000多公斤,硬是 在山腰轰开了一条通道。但是,随着震耳的巨响,王磨妞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双耳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了。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完全靠手势指挥民工作业。

胡改英老人今年77岁,曾经修过红旗渠。她告诉记者:“王磨妞这个人脾气好,我们哪里做得不好,他就会带着头给我们做一遍。他很乐观,有时好跟我们开个玩笑。当年在红旗渠建设工地,我们都服他。”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们还没有过几天好时光,家里还有爹娘得养,将来你们还要娶媳妇,这个不用跟我争,我下!”马兰村老人孙文全告诉记者,当年在红旗渠工地,王磨妞经常跟年轻人争下崖除险的事儿。到最后,王磨妞总是用这句话抢走最危险的活儿。

王圆锁比王磨妞年龄小,但是论辈分,王磨妞应该叫王圆锁叔叔。修渠时,王圆锁还没有成家。除险时,王圆锁曾经多次主动提出要执行任务。王磨妞坚决不让,理由很简单,就是他的那句话。

王磨妞时刻把民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1960年3月的一天,王磨妞带领民工正往工地走,在离工地500米处,他抬头看见放炮后的山崖上还留 有险石,随时有坠落的危险。他当即让大批民工撤离,然后带着3名民工上到山崖上,系绳索下崖除险。当绳索下到70米深处时,一块碗大的石头砸在他的后背 上。当他抬头观看时,几块碎石又砸在脸上,两颗大牙被砸掉,脸部多处受伤。一次,晚上加班下工后,王磨妞又去查看工地,不幸被山崖上掉下的石头砸中,当即 昏了过去。民工们找了一夜,才找到他。

一次,泽下公社分指挥部组织安全大检查,当走到花地大队的作业点时,他爬到崖顶查看,发现山崖已有一道一尺宽的裂缝,随时有发生大面积塌方的危险。可是,下面还有30多人在打炮眼。他迅速通知工队撤离,并历尽千辛万苦排除了险情,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就是民工眼中的王磨妞。

胡海林老人说:“修红旗渠时,我们马兰大队施工连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没有出现人员死亡事件,这跟王磨妞紧抓安全分不开,跟他遇到危险往前冲的牺牲精神分不开。”

为了修红旗渠舍了家

“红旗渠工地那么紧张,离家又远,王磨妞又是我们马兰大队施工连的连长,当时他确实顾不上家了。”胡喜全老人今年79岁,当年修渠时他赶马车从村里往红旗渠工地运过粮食。谈起王磨妞修渠舍家的事,老人眼含泪花。

就在修渠最紧张的时候,王磨妞37岁的爱人患重病卧床不起。家人多次捎信催促他回家,但由于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他只得一拖再拖。1964年7月,爱人去世了。听到噩耗后,王磨妞才急忙赶回家,操办完丧事后,又急忙赶回修渠工地,来回仅耽误了5天时间。

爱人走了,家里还有个正在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远在红旗渠工地的王磨妞虽然心里惦记,却是爱莫能助。4月11日,王磨妞29岁的孙女王秀贤对记者说:“我以前听说过,奶奶走后,爷爷因为修红旗渠顾不了家,我大姑姑就抱着我小姑姑满村找奶吃,经常是饱一顿饿一顿的。”

爱人去世4个月后,由于严重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王磨妞的小女儿也离开了人世。可是,由于工地施工紧张,他这个做父亲的并没有向工地提出请假回家,只是捎信委托亲友料理小女儿的丧事。

王磨妞的儿子王用福说:“父亲在修渠的时候落下了湿疹的毛病,一遇天气变化,全身奇痒。但由于经济困难,一直无法医治,可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我爷爷在家跟我们一起看,他很激动。看罢了,他还给我们讲修渠的故事,我们很受教育。”王磨妞的孙子王鹏伟告诉记者,也正是受了爷爷的影响,他才发奋读书,考上了大学,目前在郑州一家建筑企业工作。

“我跟王磨妞交往不少,红旗渠总干渠建成后,我们都被评为特等劳模。王磨妞大高个,长方脸,在民工中威信很高。”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告诉 记者,1966年2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在林县接见了王磨妞、任羊成等红旗渠英雄劳模,这个镜头在纪录片《红旗渠》中出现过。如今,在位 于分水岭的红旗渠纪念馆中也悬挂着这张图片,站在任羊成旁边的那个人就是王磨妞。

2006年,五龙镇开展了学习王磨妞活动。该镇退休教师董银学在《五龙赋》中由衷赞叹道:“建红旗渠,特等劳模王磨妞,除险放炮,出生入死……如此壮举,令人钦敬,数风流人物,可歌可泣!”

(文中涉及的行政区名称记者按照当时的名称记录)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