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传统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资源型传统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产品形成了“三多三少”,即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同时产业链条没有完全形成,中间产品多,下游产品少,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更少,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同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问题依然突出。加上受国家宏观形势和产业政策影响,林州市传统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林州市传统工业受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加上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缺乏可持续发展支撑,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林州市针对传统工业特点,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横向比较、纵向联合,重点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努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
坚持科技创新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建设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对接、打造知名品牌等举措,推动经济发展由“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由“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已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做后盾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先后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42项,争取扶持资金3亿元,累计申报专利882件,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进入全省前20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3%。2013年,林州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县(市)。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在林州建立新材料、机械装备研究中心,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129项,创建了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开通“一网三库”,提升了林州科技创新能力。先后建成和认定各级各类研发中心47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林州重机正是利用科技创新,从一个小煤机配件厂,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集钢铁铸锻、能源装备、高新技术装备、矿井建设与运营、金融租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企业。
突出人才支撑。
人才是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高科技人才,更是支撑转型升级的支柱力量。近年来先后引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200余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380人,硕士以上学历27人;全市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2.1万人,占企业全部就业人员的8%。林州重机、凤宝特钢、中农颖泰、光远新材等企业,从全国各地聘请年薪过百万的高级管理人才达60余人。特别是龙鼎集团引进两名台湾高级工程师,将年产20万套轿车制动器总成项目技术带入企业,填补了我省同行业空白。
打造集聚平台。
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第1个设在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全区累计入驻企业(单位)2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6家,林丰铝电、大唐热电、凤宝、合鑫、重机、中农颖泰等重点企业纷纷入驻,业已形成集聚效应。高端装备制造孵化园区、铝电装备制造园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等建设顺利,已成为产业聚集的洼地。同时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玻璃制品产业园、碳素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高科技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各类专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区多园”模式,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力避低水平重复建设,依靠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带动林州市工业转型升级。
提高科技水平。
林州市钢铁产业以河南省凤宝钢铁有限公司为龙头,逐步形成了涵盖炼铁、炼钢、轧钢、无缝钢管、特色铸造为主的产业体系。但随着国家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的产业政策出台,林州市钢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凤宝公司充分认识到转型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到不转型就要被淘汰,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在2011年就走出去考察调研,最终确定了新上电子级玻纤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年产10万吨电子级玻纤和1亿米电子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亿元。填补了河南省池窑拉丝玻纤行业空白。从钢铁到玻璃纤维,凤宝集团实现了跨行业转型,对公司来讲,是一种质的飞跃。对林州市传统工业来讲,更是一个提高产业科技水平的成功范例。
延伸产业链条。
努力推进工业经济由“傻大笨粗”向“高精特优”的转变,是林州市传统工业不断优化结构、延长链条的重要措施。钢铁产业在原有炼铁、炼钢基础上,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无缝管材生产基地——年产110万吨高端无缝钢管,实现了钢铁产品由粗钢向各种新、优、特钢和管材的转化。铝电产业以林丰铝电和大唐林州热电公司为骨干,初步形成了发电一电解铝一铝材及铝合金制造产业链条。煤机产业起步于小铸造的重机集团,产业链逐渐延伸,实现了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带式输送机、矿井连续提升机和高端液压支架“五机一架”的成套生产,创造了国内第一。成功将产业链条延伸到顶端,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转变。汽配产业推进由单个企业生产单一产品,向精密化、总成化方向发展,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先后建成了安阳德力专用汽车、顺风电动汽车等汽车整车企业,80%的零部件在我市采购,组装后产品利润提升近20%。近期,又与陕汽集团和上海迈拓电动车公司就合作建设陕汽(红旗渠)新能源专用汽车和低速电动汽车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林州市将初步形成由四家整车企业为龙头、几百家配件企业为依托的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
引进高新产业。
以中农颖泰为龙头,以抗菌肽为中心,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研究成果,向生物兽药、生物医药领域拓展,打造全国抗菌肽多肽产品生产基地。科能材料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国家973项目——功能化离子液体中试基地,建成功能化离子液及电解液研发中心,逐步完善离子液产业链,带动清洁生产和电池储能技术升级换代,建设国内新型电池及储能技术基地。以电子玻纤为中心,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下游电子电器项目,打造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红旗渠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台家用电器项目是林市从上海银洲电器引进的新产业,同时引进建设的还有中建聚能电子技术林州公司年产80万只电子产品项目。这种新产业的引进,实现了林州市产业的“无中生有”,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并进一步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优化产品结构。
推进由单个企业生产单一产品,向精密化、总成化、终端化方向发展。鸿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原来生产的制动器刹车盘,只是汽车一个小小零配件,毛坯生产成本约6500元/吨,销售价格不到8000元/吨,毛利率只有12%左右。通过新上年产150万只盘式制动器总成项目,已从零部件的生产发展到总成产品生产,毛利率达到了25%以上。同时加快推进设备更新,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助推产品升级。比如汽配企业,今年新上日本东久等全自动铸造生产线10余条,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降低了成本。新上韩国现代、台湾友嘉各类精密机床、加工中心40余台个,产品精密度达到直接配套水平,使汽车配件由毛坯变成精密件,价格从每吨6800元提高到12600元,为生产总成产品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淘汰落后工艺。
淘汰落后工艺,才能促进产品升级。林丰铝电公司积极与中孚实业、东北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同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联合攻关,解决了低温低电压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成套技术,取得了低温低电量技术的历史性突破,过去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13235千瓦时,现在下降了1377千瓦时,过去生产电解铝需要950℃,现在下降了23.5℃,电耗直降10.7%。被科技部作为一项先进生产技术在全国电解铝行业进行示范推广。同时加快淘汰能耗高的原有落后工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汽配行业是林州市的传统产业,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今年以铸造资源整合为突破口,3吨以下冲天炉230座,现已拆除201座,关停无证经营企业29家,在更换为电炉后,既确保了产值产能不下降,又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76.2吨,减少烟尘排放556.8吨,减少粉尘排放487.2吨,极大提高了林州市的环境质量,且综合效益非常明显。(郝永吉 王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