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林州头条 原创 乡镇 视频 教育 直播 生活 文旅 民间文娱 发现 摄影 房产 汽车

林州

林州:农业助推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3-10-17 08:59:13   来源:中新河南网   我有话说
  中新河南网林州10月16日电“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地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林州备受缺水蹂躏的民谣着实令人心酸。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党的号召下,满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用十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一条1500公里长的“人造天河”——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写了世代缺水的面貌。

红旗渠水在太行山间流淌了几十年,已经成为林州市的大动脉。据之前的一组数据表明,林州市当时总人口约100万,其中农业人口就近90万,耕地面积86万多亩,红旗渠农田灌溉面积的70%,堪称林州的“农业命脉”。40年来,红旗渠的总引水量达到90亿立方米,年最高引水量达3.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得到了足够的保障。红旗渠甘甜的漳河水,不仅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水问题,还为林州带来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粮食增产总量约30多亿公斤,发电约8亿多度。

农业是经济基础

红旗渠流淌的“市场水”,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林州的农业注入生机。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就是我们的命脉,农业是稳定我们和谐稳定的基础,我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林州市姚村镇西丰村支部书记郭红栓接受采访时说:西丰村原来有3600多亩耕地,除去村庄建设占用一部分,企业发展以及退耕还林等,目前,村里仅有2600亩耕地。随着经济发展,西丰村始终没有放松农业的发展。“我们70年代在村西修了两个十万立方米的水库,这两个水库保证了村里农产品的种植和丰收,同时也助推了我们西丰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水的问题解决了,农业发展有了水的保障,在农业机械化下家里的妇女和上年纪的老人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农业耕作,因此,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可以到工厂里面或外出务工挣钱(平均一年三到五六万)。

“目前在我们这,土地变成了第二产业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所以说农业在我们村有很重要的地位。农业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后我们仍将把农业作为我们稳定西丰村的基石。”郭红栓说。

其实,在林州像西丰村这样视农业为基础的村子并不少。

姚村镇冯家口村就是一个好的典范,该村先后荣获“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阳市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等荣誉称号。据了解,该村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新型农村社区,投资50余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四免五统”(四免即免浇地费、免耕地费、免收割费、免吃水费;五统即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地、统一收割。)生产生活补贴服务;投资13万元铺设地埋PVC管道4公里,全村2/3的土地实现了节水灌溉。

农业是林州发展的一块“奠基石”,更是一本离不开的“致富经”,为促进林州农业更好地发展,2011年,林州开展了“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3年大会战活动,决定用3年时间投资9.7亿元重修红旗渠,对废弃的渠道进行改道、延长部分渠道、除险加固老旧渠道,修复支、斗、农、毛渠等各条水利“血管”,畅通通向农田的“最后一公里”。在红旗渠无法灌溉的山区,注重蓄水设施建设,大打旱井水窖和中小型水库,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品牌助推农业新发展

红旗渠是林州农业发展的基础,林州人未忘红旗渠精神,现如今,林州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把标准、质量、信息技术及品牌引入到农业中,使林州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据了解,林州市坚持示范引路,建立小杂粮、核桃、花椒、土鸡蛋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经纪人队伍达2万人,营销大户280户。该市24家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4月,林州市创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考核验收,正式跻身“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行列。

那么林州在农业发展方面为何能交出如此傲人的成绩单?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林州人民一直呵护这里的农业产品和工业品牌;其次,在制度上督察引导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强化平时的制度安排和日常执法服务;最重要的是,太行山物产丰富,是全国畜牧、生猪调出大县,每年100多万头生猪,生猪品牌诚信度很高,农副产品(小米,核桃,花椒)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见效益。搞创业活动做平台引领百姓靠质量靠诚信创品牌来提升农副产品的价值空间,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我们的小米是蛮值钱的。有了质量才能支撑住品牌,有了品牌就会有品牌价值。”桃花嫂子就是我们林州农产品的品牌代表,正如当地人所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这就是我们百姓的品牌意识,有了这个品牌后价值也会提高,同时还可以带动旅游的品牌,带动了农副产品的品牌,从而更好地促进林州的经济发展。”(林州宣传部 梁大伟)
 



林州网
视觉焦点
信息排行榜